其實呢當初校級交換的時候填了很多歐洲的國家,因為一開始最想要去英文最普及的荷蘭,所以後來上了義大利也沒有什麼太大的情緒,

或者該說一直很沒有畫面(大概像首圖一樣拼命地要想跟義大利之間的關係)

雖然在升大學的那個暑假去過,但還是覺得扒手很多我這麼放空應該會被偷,

但仔細思考,應該是沒有找到和自己有太大連結性才會覺得很無感。

說到義大利,除了米蘭.羅馬.佛羅倫斯.文藝復興.黑手黨.義大利麵之外我好像也是一無所知呢。

在去圖書館借了六本書關於義大利的書(包含逾期兩次結果最後只看完一本其他都只看一滴滴),

加上開始上第一堂義大利文課之後開始有了不一樣的感受。

突然慶幸自己不是去荷蘭,因為可以藉由去交換多學到一種語言覺得很棒。

身為一個懶人,沒有學習他們的語言,我是不會想要了解那個國家的一切的,

語言就像是一個開關吧,自動開啟對義大利的雷達

了解義大利人的個性,了解他們俚語還有風土民情之後才能懂原來語言是這樣形成的呀!

真是開心能夠因為去交換能夠對一個地方產生一種特別的情感(笑)

好的話題拉回來~

讓我非常想要寫文章紀念是因為:我看書之後發現義大利非常愛聊吃的!!!!天阿我終於找到跟我一樣非常愛吃的一個民族

難怪我說我要交換去義大利我的朋友還跟我說非常期待看到半年後變胖的自己,但我內心只想說我是窮學生耶我最好會變胖,

但我男友給了我一本義大利文化誌 義食之間讓我覺得我完全不該在義大利省吃的錢呀,我不如在台灣先縮衣節食好了。

談到吃東西,不知道為什麼我常常覺得我在台灣很愛吃好像很異類,雖然也不是會有人打我罵我的那種freak,但是就是好像這餐還沒吃飽就在想下一餐那種的夭壽小孩,又或者是好像稍微談論一下吃過的好吃的東西、計畫這要吃什麼的時候就好像太對不起這個社會,害我一直覺得好愧疚呀好對不起列祖列宗還有吃不飽的非洲難民。

但是呢我剛剛看到這本書,突然覺得義大利人救贖我了!(雙手畫十感謝聖母瑪莉亞)

但是義大利人談吃的也不是很單一的討論食物美不美味,是討論菇類的烹煮方法、或者是哪個朋友家真的生產出很棒的橄欖油。

在義大利,人們經常討論吃的,而且討論的頻率比世界上其他地方高出許多。而且義大利人在談論到特定的食物的時候會跟特定的歷史牽扯在一起:

法西斯執政的時候曾經禁止蕃茄義大利麵(齁唷義大利麵好無辜)(*1)、詩人但丁覺得麵包嚐起來是鹹的這到底是大部分譯者的詮釋:詩人流下的眼淚所致,還是有其他較不浪漫的原因呢 (*2)?

*1 : 義大利在二十世紀初期發展出未來主義,具有以現代對抗傳統、新事物對抗舊事物、發揚科技愛好速度等特質,大部分未來主義藝術家同時也是發西斯主義的支持者。(這部份讓我想到環球影城中的回到未來的設施)所以在1930年代未來主義也延伸到飲食領域,把代表義大利飲食傳統的蕃茄義大利麵,主張廢除。

*2 :在佛羅倫斯一帶,製作麵包是不放鹽的,因此來自佛羅倫斯的但丁,在受到放逐的時候吃的麵包有可能不是因為流了眼淚才變鹹,而是別的地方可能在製作的時候就已經加了鹽。

歷史方面的話,在台灣也是相同的,食物包含的是一個家鄉的味道,一個代表,想到桿麵、眷村菜,就是因為當初國民政府撤退來台的時候老兵們以及眷屬帶過來的特殊菜餚,類似這樣的感覺吧。

除了這些跟歷史有關係的吃的方面之外,義大利裡面也有許多用飲食來當形容詞的話 !

在義大利文中把食物當成隱喻的情況頻繁到人驚奇內

跟麵包一樣好:代表形容人心地善良

如果是這種麵包當然很可愛

可是如果是這種麵包~~~~ 只會想吐血吧

另外還有像是:把太多肉放在火上,代表一個人同時考慮太多件事情;

就像灑在通心粉上的起司表示來的正是時候 

飲食能夠解釋並處理義大利人對飲食文化的資訊情節,包括了歷史、地理、農業、設計、日常生活中的符號學與經濟。

這就是義大利人如何能在美食主題相關談話中感到快樂的秘訣,他們有機會發掘談話者的豐富記憶,像我可能就因為打很多篇食記之後就會發現詞窮,

或是語彙很單一,這種時候我都非常挫敗,但義大利人能夠在其中享受罕見的優雅詞句,陶醉在自己與他人的口才中。

或許這也是義大利以捍衛傳統飲食培養正確生活態度為主要目標的慢食及慢城(citaslow)的開端吧,突然想到畢業專題是做跟慢城有關的議題便覺得連結又多一層(偷笑)。

看看臺灣,我發現臺灣也有跟食物有關的話

像是:恬恬,吃三碗公半、食緊弄破碗、食飯神皇帝大

可是大部分都是描述吃飯的狀態,好像很少會用食物來形容某些事情。

義大利的詩歌小說中都有各種飲食詞彙,他們在實際上還有更深層的意涵,他們的集體想像建構在以各種食物來表達的文化符號之上

以食譜為例,當一個人把一份食譜傳給別人的時候,就在推廣自己的家鄉。

就義大利的歷史來說,每一個城鎮都是自給自足的,沒有任何城市居於領導地位,而且各自都非常有特色,在跟大城市比較時也不可能出現什麼自卑感。

(很有趣的在我看的兩三本書當中都有提到這個觀念,我覺得非常一定要粗體粗體再加顏色 !)

有人說:義大利是城市和鄉下並存的地方。

好吧那個 有人 是俄羅斯天才果戈里:

俄羅斯作家,生於現在的烏克蘭的一個地主家庭。他自幼愛好文學,深受啟蒙運動的影響。1831年發表的《狄康卡近鄉夜話》使他受到了亞歷山大·普希金的讚譽。1836年,他的諷刺喜劇《欽差大臣》上演,在這部作品中,他用幽默的筆調和有力的諷刺手法,使俄國喜劇藝術發生了重大轉折。1842年,《死魂靈》一出版,就「震撼了整個俄羅斯」,成為俄羅斯文學走向獨創性和民族性的重要標誌。別林斯基稱他為繼亞歷山大·普希金之後的「文壇盟主」、「詩人的魁首」。而整個19世紀40年代也被車爾尼雪夫斯基稱為「果戈里時期」。

因為我只認識托爾斯泰所以不想在這邊承認我不認識果戈理,我記得是高中的時候為了寫作文讀了托爾斯泰的傳記才稍微認識他本人(讀一些作者的生平故事真的蠻有趣的,會讓文豪的印象不會太過於扁平,在各種方面都生動了起來,他生長在一個有很大莊園的地主家裡面blablabla大家有興趣可以去圖書館借來看),不過沒關係,如果你們不知道托爾斯泰,我也來維基給你們:

托爾斯泰著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這幾部被視作經典的長篇小說,被認為是世界最偉大的作家之一。高爾基曾言:「不認識托爾斯泰者,不可能認識俄羅斯。」在文學創作和社會活動中,他還提出了「托爾斯泰主義」,對很多政治運動有著深刻影響。

話題跳回來~~~

因為會有這樣的感觸大概是有時候會聽到來自天龍國會看不起別的地方或是別人提到清水的時候都覺得是鳥不生蛋的地方的感覺吧

我就會憤憤不平!沒有什麼台北比較厲害,只是對生活品質還有生活態度的不同而已,我愛清水我也喜歡台北,各有各的好處,沒有誰優誰劣。

但我覺得在義大利可能是自我意識的關係,義大利每個地方的人都自我感覺很好,很以他們為傲。

因為義大利文老師說:如果尾音拉長會像是南方的方言口音,會像是台灣國語。又強調階級在義大利還是不可抹滅的,害我心頭一揪嗚嗚,

台灣國語也很可愛啊!在日本的話,類似的概念大概像是關西腔跟東京腔的不同。奇怪耶,有人在的地方就有歧視有訕笑,好討厭。

反正反正,我會帶著這本厚厚的書,前往義大利,因為裡面實在是太繁複太仔細了,我也會依照我的感覺來為這個地方的特色美食來下點註解,

但是我們來打勾勾,我們不只談菜色,也會在一盤又一盤的菜色中稍微聊到一點義大利的歷史,還有他跟其他國的多重關聯也會稍微撥雲見霧,

來發現義大利半島上各個獨立發展的文化是如何對烹飪造成重大的影響 !這需要花力氣,也需要有你們想看我才有動力

寫到這邊可以知道義大利除了上面這些之外,我剛剛又想到還有文藝復興、許多皮革、藝術與美學。

突然覺得義大利這三個字漸漸地鮮明了起來,太好了 !感覺可以在去義大利之前多來點義大利小教室讓我們好好的多認識義大利一點。

對哩對哩~ 如果你超級討厭義大利,千萬不要點這邊 

 

 

arrow
arrow

    驅筑出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